第一次參與臺北馬拉松是2013年,將近十年卻不曾在這場經典的賽事中跑過全馬。在去年底放棄前往今年柏林馬拉松的保留名額後,覺得是應該要抓住這一次路線升級後的臺北馬全馬組,無論練得好不好,距離上一場正式的全馬要回溯到2019年田中馬,在吃吃喝喝間跑了3小時47分,還撿了一個分組名次,那是疫情來臨前的事。
今年的我想要在跑步姿勢能維持英挺,無傷完成並取得完賽成績,算是睽違三年的全馬成績,在這段不長不短的備賽期間裡 (大概兩個月),大多是朱盈穎小朱相約一起練習,互相輪流配速,而沒有共跑的日子,我則會選擇低強度的慢跑,彌補我較弱的續航力 (速度對我而言相對容易)。
這段期間同時參與寶齡富錦生技與臺北醫學大學的運動增補實驗,採雙盲制,每天需定量攝取增補劑,並於特定期間回醫院抽血,另外需回傳個人飲食內容。備賽期間沒有額外再攝取其他維他命膠囊,反而透過這次機會記錄下練習時感到充滿能量的飲食組合,就是先前提過的比臉大的海鹽羅宋麵包&黑咖啡,因此賽事當天的早餐就越貼樣的飲食內容,不過把黑咖啡換成了咖啡因錠。
賽前一天,先是午後下榻在北門附近的 109 Hostel Taipei – 台北109青旅,老闆很熱情招呼,得知我要跑全馬,自告奮勇當天會在北門靠郵政博物館這側錄影拍照。傍晚帶著爸媽到北流聽了齊豫與潘越雲的演唱會,感覺到靈魂被淨化,大約12點回到旅店躺平,大約凌晨4點起來準備。
吃完早餐後搭捷運往市府站,人山人海中找不到相約集合的夥伴,於是開始自主熱身,看了手錶電量還有87%,心想…應該足以跑完全馬,回想過往5次田徑場長距離練習邊聽歌,大約2.5小時就沒電,比賽當天不聽音樂,是怕進水站聽不到聲音會追撞(危險),同時更怕沒電。
由於三年沒全馬成績,我被安排在C區起跑,鳴槍後2分8秒通過起點拱門,隨後開始今天的旅程,悄然沉浸在這場比賽裡,心中不做他想、不預設立場、不管配速,只用體感順勢邁開步伐,肌肉覺得有點痠痠的、緊緊的話,雙腳就放慢一些,雖然11/20跑過一次高品質的4分速30公里,對比今昔恢復情形,似乎保守些更是上策。
穿著雨衣禦寒的我,從頭到尾獨跑,在過了中華路後,青旅老闆如約而至,真的出現在北門前 (約8公里處),真是令人又驚又喜,畢竟這麼冷的天氣,要早起走出戶外,需要十足的勇氣。
在上中山橋時,瞥見久違的圓山大飯店,此時陽光露臉,身旁的跑者陸續脫下雨衣,我感覺身體核心體幹溫度舒適,就繼續穿著。果然,從20-27公里上了環東高架,那逆風是真的很大,跑者採取集團戰跑在一起,我腦中浮現南極企鵝禦寒的畫面,我真慶幸雨衣沒提早脫掉。
下了環東高架後,來到28公里折返,直至32公里(從南港/內湖進入河濱公園)才脫下,此時我也發現果膠少了一包,不知道是不是拿取時在路邊噴裝了,還好執行補給策略得宜,沒有低血糖的現象。
可怕的是,35公里處手錶真的沒電了,我懷疑自己買不到一年的錶是不是機王……。以往的我可能會很慌張,當下我倒是很平和,就如同我常與學員說的,全馬不是21+21為前後半程,比較像是30+12或35+7,端看自己準備程度而定。好了,今天看起來就是無得選擇的35+7,最後7公里的疲累程度的確可比擬前35公里累積的疲勞,大致是肌肉緊繃,偶爾小小抽動,我隨著每一步順勢用手輕輕拍打,而心肺倒一點也不喘,就用體感跑下去。
進終點的時候是充滿感動的,也不知道是誰在南京東路上呼喊我,小咖教練如我居然有人記得,跑進平時上課的田徑場,再熟悉不過的場地,還是非常亢奮!
睽違三年的全馬3:17:42 (大會時間3:19:50;下一站42K: 2023萬金石)
事後馬上為手錶充電,得知平均心率150次(75%HRmax)、平均功率238w (CP78%),對應體感的確是適中(Moderate),沒有太多疲累,想突破似乎不是今天。了解自己的弱項後,知道下一次參賽需多著墨的方向。感謝功率計有完整的數據紀錄,在手錶沒電後,至少還有個證明。
後記:
今年經歷職涯變動,年底的行業旺季,下定決心今年只要好好地跑個一千公里,以疲勞累積的概念反推體能需增長的幅度,再制定課表的強度與每一次休息日的間隔。能跑3:17已經圓滿,過程中有不完美,我願謙卑學習,特別感謝新竹 超伸展ストレッチ Stretch邱老師妙手回春,照顧每吋筋膜張力,無傷完賽跑得更好! 我的期中考臺北馬完成了!
在執教方面,無論線上或實體課程學員都突破個人最佳,特別是明曜上週日在屏東高樹馬創下3:13:36後,本週臺北馬3:05:16 可謂再下一城!破三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