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路上,尤其是國高中階段,我因緣際會進入升學班,繁重的課業壓力與同儕間的競爭,讓青春的成長,本就不安分的心,無形間增添不安與徬徨。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國中班導師為每個人的能力訂出了應達的及格分數,這不是指60分,而可能是85分、88分等。當然,在體罰的年代,沒達到師長的標準,免不了一頓打,舉凡木棍、藤條、熱熔膠條、椅背的木條等,另外就是連續跳繩或是罰跑操場 (通常是少1分跑1圈400公尺)。
我實在很不懂,為何跑步會變成一種懲罰? 或是體育課為什麼會被借去考試? 這剝奪了我們能享受、體驗身體活動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那難以抵抗的精神壓迫與不甘願的情緒,更多的是開始討厭跑步這項運動。
我在求學期間,就屢在校運會有所斬獲,連續三年掄元,專情於400公尺徑賽,亦代表學校參加過縣中運田徑賽。對比同儕被迫體罰跑步,我反而多了一分熱情與自信,直到升學班導師被我感動,體育組長亦親自來拜訪說服班導,最終同意讓我去校外比賽,這對升學班來講可謂是大事。
然而,出了社會之後,從社群媒體得知同窗們在工作之餘會選擇慢跑紓壓或自我挑戰,報名5至10公里的路跑賽,甚至到馬拉松(42.195公里)。
我在思考…或許是跑步比較容易入門,加上前述成長經驗沒有學習太多其他運動的管道所致,雖然不少朋友還是透露跑步起初真是無聊,偶爾還會想起體罰的難忘回憶,但是多半還是很喜歡參與比賽的熱鬧氛圍,有一股:「哇!原來有好多人跟我一樣啊 !」。
憑著自己一路上的學習,2012年起恰好搭上台灣馬拉松賽事熱潮,各家運動品牌開辦訓練營,相應的跑步行銷媒體如雨後春筍竄出,甚或出現以經營跑步面世的KOL&YouTuber。更多的是下班後的市民,那種渴望暫時轉換身份:「換上裝備,拋開煩惱,往前邁進,我是跑者!」,跑步及馬拉松宛如成為新時代的生活風格。
的確,如果要在路跑賽或馬拉松有好的表現,跑步為最主要的移動方式,其動作技巧 (力學: 姿勢及效率)、能量節省 (生理: 耗氧、代謝)、心智等層面皆重要。
我是小智,在這一塊默默耕耘已逾10年。期間經歷從短距離變成長距離,意即離開田徑賽後轉往馬拉松賽場,且在知名的田中馬拉松與曾文水庫馬拉松都有站上頒獎台的經驗。在師大體育研究所(運動科學組)期間主要研究運動生物力學(Sport Biomechanics),並著墨於跑步技術與姿勢調整的知識。
這個部落格,將會記錄小智的訓練與學思,在理論與實務中反覆驗證,期許成為一位馬拉松哲學家。
如果對於跑步有一些興趣,或是遇到某些瓶頸,小智能運用運動科學的專業,淺顯易懂的表達與引導,陪你跑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