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文章

UTB 福和橋跑者節 (Under the Bridge)是跑步文化的具象

 

跑步近年透過各大運動品牌、賽事行銷的宣傳以及明星藝人的相繼投入,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甚至是獨特的生活風格。其實,默默耕耘的跑者一直都在,只是受到的關注並不夠,當自媒體與網路的普及,對於各項資訊的推廣,可謂無遠弗屆。

 

在師大求學期間,因系所與實驗室重心在公館校區,因此經常從學七舍的側門步行到溪洲街福德宮,再過個馬路即爬上登往福和河濱公園的樓梯,這短短的200公尺,數不清來過多少次,確定的是無論晴雨,已在這跑了上千公里。

 

樓梯旁的彩繪牆每3-4個月就會換一次,大多時間是青少年次文化的展現,只要不噴髒話就不會被強行抹去,各種另類的圖案無奇不有。後來逐漸出現耕跑團大幅輸出的彩繪以及應援各大體育賽事的標語。

 

漸漸地,每當我跑過彩繪牆,都會記得抬頭多看一眼。我習慣從福和河濱公園先跑往北新橋或景美橋,再折返跑經寶藏巖,並結束在公館水岸廣場,這段路線非常平坦,因此被稱為寶藏巖國手之道,與貓空爬坡的國手之道相互呼應。若是跑長距離,則會再往中正橋及馬場町河濱公園跑去。

 

疫情持續的這段時間,攝影師仙輩哥每逢週六日,總是自發性地來到河濱,為團約晨練LSD的跑者們拍下一張張精采的追焦照,跑者可以在尋寶網發現自己。記得先前在運動筆記的網誌區看過一篇網友特別北上,只為體驗這條路線的魅力。

 

這條路線變得越來越熱鬧,能在此見到許多凸台常客及國手們,還有認真自律的市民跑者。這次的跑者節,集結與這條路線有關連的各路人馬,吸引許多運動品牌設立攤位,有訓練營、數據服務、長跑社團、營養增補、運動服飾等。

 

若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本次臺北馬拉松周邊遭品的操刀手和本次UTB的主辦單位有著成員的重疊,最為人熟知的是沛肯品牌視覺行銷的朱開宇,從參與2017臺北世大運的品牌推廣開始,便一直持續深化體育的影響力。

 

希望跑者節能持續舉辦,經過時間的發酵,成為在地的文化底蘊。

 

Facebook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