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智初入碩士班時,漸漸發現碩士班相較於學士班,擁有大量的自學時間。開始需要整體知識,更試著產出知識,比起傳統坐在課堂內吸收師長的傳授,這樣的轉變是一路拚升學以來少有的訓練,卻是碩士班必經的歷程。
約莫同一時期,小智在社區跑團完成公益性質的跑步訓練營後,始成立收費跑步課程,旨在運用運動科學達到聰明訓練,簡言之即是開始將知識應用在教學上。(至今收費跑班已營運四年多的時間了。)
在偶然的機會下,小智受前輩邀請,到新中和社區大學代課。進一步了解社區大學創辦人黃武雄教授對於成人終身教育的辦學理念,才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差異。
套裝知識是把人所認識的世界的整體樣態,經過大幅度的篩選,抽掉個人的特殊經驗,留下那些較被公認的材料,包裹為成套知識並加以傳授。
黃教授以「牛頓推導出萬有引力公式」為例,套裝知識忽略了牛頓本身與自然深度對話的活動經驗,只留下應用性質的公式,若說套裝知識是整理好的事物,那麼可能會對於人的創造力有所壓抑,因為缺乏自我探索的機會;經驗知識的學習是動態的、流動的,是以學習者本身為主體,不斷與學習者的過去經驗產生共鳴甚至衝突,進而生成的知識。
經驗知識與小智在運動哲學領域體驗到的自我民族誌有類似之處,必須要經過「面對、比對、校對」的過程,從自身經驗出發,且從與他人的互動、外界的探索,反思自己的經驗,時有困惑、偶有領悟,最終形成的知識。運動哲學中的方法論除了自我民族誌之外,亦有身體現象學能試圖將這類的身體活動經驗加以描繪。
黃教授的著作《學校在窗外》提到學校教育應該能做兩件事,第一是打開人的經驗;第二則是發展抽象能力。
小智很喜歡雄獅文具的品牌標語:「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人類對於這世界的探索與生命意義的詰問,不應該僅限縮在教室內、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需要學習自學的能力,並對這世界充滿好奇,即使有些令人無解的問題看似天馬行空,卻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動要驅力。
我們的社會並不鼓勵犯錯,也不鼓勵努力的人停下來,小智認為應該要適度地留白、暫停,甚至是適當地抽離環境與空間,例如Gap Year,才有機會思考更深、更廣的問題。
小智認為在成人教育的領域,每一位學員皆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講師的傳授方式就要以互動式、回饋式來進行,盡量避免以師長權威式領導。從團體中看到個體差異,再保有彈性調整課程的進度,或是補充學員們想進一步了解的資訊,甚或與學員們一起討論、探尋更深層的答案,這些過程都是美妙的。
許多跑步的教學經驗便是從這類的模式而來,有時候學員給予的回饋以及提問,總會讓小智有靈光一閃的啟發,例如:「原來學員會這麼想啊!」。汲取這些經驗,在設計課程時,便能加入換位思考的概念,利用學員的視角一起進行課程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