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配速策略》?(上)所談論到的跑者類型,本篇將以Combo runner為主軸並介紹配速策略。
在McMillan體系裡,Combo runner是速度與耐力較平均發展的跑者,亦隱含各項能量系統的均衡發展 (或是各項能力待開發,尚未有明確定位者)。依據不同的參賽距離,若將個人完賽時間放到McMillan Running Calculator,依此所推估的各距離成績會接近目前的個人能力。
無論參加賽事的距離長短,可以搭乘大會的配速列車團隊,團跑可以避風、降低費力程度,同時讓體能處於穩定消耗的狀態。乘車時,不妨詢問列車長今日的配速安排,是全程皆均速?前半慢、後半快?前半快、後半慢?
小智粗略整理可用於擬定配速的系統,簡言之即為跑步訓練的強度監控模式:
✅體感: RPE, Talk Test, Lydiard Training System…
✅配速: Five-pace theory, Hansons Marathon Method,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McMillan Running System, Hudson System, Canova System , 福澤式…
✅心率: HRR, LTHR & MHR Method, HRV Method, MAF180 System…
✅功率: MAP、rFTP-based、Vance System、Palladino System…
如果是參加C~D級賽事,完全沒有配速員,可以依照「體感」來跑,不管實際速度,畢竟比賽的定位並非競速。
如果是參加A~B級賽事,除了靠體感和配速員外,Combo runner 可按照體能續航力或賽事距離的百分比來安排。例如賽程前80%~85%先維持7成力,最後15%~20%再漸進加速 (應用福澤式;半馬的85%為 17.85K),若該週期練得不錯,可以從70%後開始加速。反之,體能練得不好,則須採保守策略。
再者,有目標完賽時間者,則逕用比賽配速來安排或參考各類配速計算機的建議。在比賽開始後,因前半段人潮較多可將節奏稍慢,當作充分暖身的時間,中後半段隨人潮逐漸散開,再將速度提升至目標速度,甚至最尾段可以漸進提速。配速是相對直觀的策略,另外可使用心率區間來安排配速策略,然而心率容易受主客觀環境、條件影響,故其參考性質在拚搏成績的比賽當下較低,卻仍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指標。
最後,則是以功率來配速,功率是為能量轉換或使用的速率,而跑步功率是測量跑者本身輸出的力量乘以輸出力量時的速度(P=F*V)。因功率是量測輸出瓦數(Watts),故該數值關乎運動表現,尤其是戶外跑步遇上爬坡,可以直觀看出跑者用了幾成力,即使配速可能下降,但輸出的瓦數可能與平地相同。 這是所有系統中較具複雜的一個,必須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深入了解後,功率應該是最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