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文章

跑步與重訓的甜蜜糾葛:科學告訴你,練肌肉能讓跑者更快更強嗎?

「跑步不就一直跑就會進步嗎?為什麼要練重訓?」
 
這是許多跑者的共同疑問。近年健身房掀起跑步族群的重訓風潮,但是重訓對於提升跑步表現有什麼科學證據嗎?讓我們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揭開跑步與重訓的微妙關係。
 
研究出自2024年10月刊載於JPES的回顧性研究《The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and running injury prevention》

 

🦵肌肉不是負擔,而是精密的能量彈簧
想像你的雙腿是兩組精密彈簧,每次腳掌接觸地面地時,阿基里斯腱會像橡皮筋般儲存能量,再將你彈向空中。研究發現,歷經14週的腳踝力量訓練,跑者的肌腱剛性提升16%,跑步經濟性改善4%——相當於每公里省下5秒。
 
 
‼️但別急著衝向深蹲架,這種效果僅在「大重量訓練」(≥90%最大負荷)時顯著,且進步幅度就像把汽車油耗從每公升15公里改進到15.3公里,對馬拉松選手可能是關鍵,對休閒跑者卻未必有感,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忽略重訓的重要性。
註: 進步幅度經研究推測與大重量訓練帶來的肌腱剛性提升、神經肌肉協調性增強有關。
 
 
⛰️ 再來談談 重訓 vs 爬坡衝刺:誰是省力王?
科學家發現矛盾現象:當實驗讓跑者「減少32%跑步訓練,改練爆發力動作」,5公里成績竟進步3%!但仔細看,這些爆發力訓練包含大量短衝刺和跳躍——這其實更接近「專項訓練」,而非傳統重訓。
 
 
🌟就像廚師練刀工不會去舉啞鈴,若你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去重訓,選擇與跑步專項動作模式相似的訓練,例如直接做爬坡衝刺、跨步跳,可能比到健身房報到更能提升跑步效率。研究顯示,單純增加跑量(例如從每週30公里加到50公里)的效果,可能勝過每週花3小時練重訓,背後隱藏了專項運動表現除肌力外,重要的是仍需有一定的體能基礎。
 
 
📝傷痛預防的迷思:強壯的臀肌≠金鐘罩
「練臀肌防膝痛」是跑界流行語,但真相更複雜。回顧性研究顯示,髖外展肌力較弱的跑者確實有較高受傷風險,但差異小到就像60分和65分的差距。更諷刺的是,過度強化股四頭肌反而可能增加膝關節壓力,過於不及都不是好事。
 
 
 
㊙️真正關鍵在「動作控制」:就像開車時猛踩油門不如順暢換檔,研究指出「髖部穩定訓練+即時姿勢反饋」能降低65%受傷率,單純練肌力只有31%效果。下次練臀橋(橋式)時,試著在動作頂點暫停3秒,感受臀部發力的精準度吧!
給跑者的建議
 
🔵「先當跑者,再適度加入重訓」:若每週跑不到4次,優先提升跑步訓練的頻率與技術。
 
🟡「重訓像香料,適量提味就好」:每週2次、每次30分鐘的大重量訓練足矣,別讓重訓的疲勞影響到專項訓練的品質。
 
🟢「聽身體說故事」:當深蹲後隔天跑步舉步維艱,可能該適度調整訓練負荷,記得強度日不相鄰,你的身體回饋比研究數據更真實。
Facebook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